2011年3月2日星期三

信仰分享(徒17:22-31)

【徒十七18】「還有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甚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

〔背景註解〕「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它們是古代希臘最負盛名的兩大哲學學派。

『以彼古羅派』是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主前341~270)所創的學派,它教導人『快樂』乃人生最高的美德,但不是指轉瞬間的快感或短暫的滿足,而是從互愛、勇敢、中庸之道中獲得的快樂和滿足;不過到了保羅的時代,這種哲學已淪為『享樂主義』,強調滿足肉慾的思想體系。

『斯多亞派』則是同一時期另一位希臘哲學家哲諾(Zeno,主前340~265)所創,它教導人『自足』(self-sufficiency)乃人生最高的美德,人應該順應理性而活,克己制慾,使自己能完全不為情感因素所左右;在保羅的時代,這種哲學已變為『禁慾主義』,並且狂妄自負的思想體系。以上這兩派哲學各走極端,常有爭論。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T.htm

回應:
保羅與2門學士,與他爭論,是傳福音的一個好例子。
徒17:22-31 保羅的講章是
對於希臘的聽眾,猶太人的歷史是沒有意義,所以無引述,保羅是針對性的論述。
保羅運用例子、建立共同立場,然後引導人作出決定,接受復活的基督。

我們可能面對:
不知論者: 不肯定有否上帝,怎知道有?
不信者/無神論者:到底有無呢?便辯論有無
尋道者:怎可認識?
不關心者:人生有何意義?
理想幻滅者:盼望的因由。
滿足現狀者:如何面對困難?
享樂主義者:享樂的代价。
苦修者:因信稱義。
其他信仰者:他們說宗教都導人向善,敬畏鬼神,可能要談創造、公義的審判、復活與永生。(徒17:22-31)

保羅許多時都說个人經歷。
但有時無經歷的尋道者說:我無經歷怎能信?(羅1:20)
便有不是憑眼見的信心。(來 11:1)

(或者經過禱告、聖靈的引導,無需想得太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