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報章」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報章」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9月26日星期三

"紅封包"與"基哈西"


信不信由你? --(嘉伯仙奴 - 史提拉)  (2012年09月21日)
【am730專欄】那個內地年輕人還告訴我,現在普遍的情況,是用錢來比併下一代的教育,錢多的人,子女在學校就有一些特別的關愛和更好的栽培,關係就建立在這些明顯的物誘上,孩子的高低也就在價位上,這是惡性競爭、惡性循環下的價高者得現實。

其實,不只教育,醫療亦是一模一樣,他說,即使有關係,左託右搭,找到高級的醫生應診,送紅封包是少不了,錢夠便能打尖,得到優先化驗和治療,其他人就只好排後面,他們是生是死,無人理會。在這不成文規則下,每個人只好努力塞錢,主事的人樂見其成,因為最後得益者都是他們,這不是關乎甚麼醫德,一切只是一盤生意。

以上的操作,香港人可能大驚小怪,內地人從小到大早已習慣,跑部門,搞關係,通人脈,每一項都是錢,如果錢能解決的,已是不錯。年輕人又舉了事例,他有位女同學往做婚前檢驗,醫生看報告竟然說她有性病,她嚇了一跳,因為自己是正經人家,沒可能中招,最慘是令未婚夫懷疑,醫生推銷她一些針藥,講了一堆學名,叫她花一、兩萬元治療,她傻了眼,半信半疑,難下決定,而在夜半時,都不知道哭過多少次。

後來,有朋友叫她來香港再檢查,才發現只不過是普通的女性尿道發炎,跟性病扯不上關係,吃了藥就沒事,只花了四百元診症費。

這件事明顯是有人危言聳聽,想借機撈一筆,於是把病情放大,本小姐知道,最恐怖是為了賺更多,有醫生會努力叫人開刀做手術,求其也一刀,務求袋袋平安,信不信由你?


回應:紅封包是中國人的習俗,新年派利事,生日派利事。有一年傳道人說不要派利事,有一天同事說"我是基督徒不收利事"。"利事"這回事被視為利益輸送。公司也文明規定員工不收取現金/禮物"若干銀碼",超於某數便要申報。
聽聞有中國國內學子出澳國留學,給予老師紅封包,被視作賄賂。若同一事件發生在國內又作另論。

今讀王下4-5章,談到小人物"基哈西",4章談到"基哈西"為以利沙重用的僕人,聽命以利沙,也給予先知意見,之後談到如五餅二魚的事蹟,而至外邦人乃縵得醫治信心被建立感恩送禮,最後才談到"基哈西"財迷心竅。基哈西不是要兩套衣服,而是要2他連得的金子。
+誡中,基哈西犯了貪心誡。(出20.17)
基哈西需用充足,有行五餅2魚的師傅,受到重用,前途無可限量,他朝可能成為另一個以利沙。

基哈西拿了金子並不申報,先向以利沙隱瞞,後說謊,最後受罰。

以上兩份剪報談到紅封包,問題不是單一个人的問題,而是兩个不同社會的問題。

2012年9月9日星期日

我們所關心的是什么?

香港特首梁振英今天(8日)宣布,取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國教科)3年內推行的期限,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辦國教科及如何開辦。

梁振英與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教育局長吳克儉及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主席胡紅玉傍晚6時多舉行記者會。梁振英在記者會上表示,他近日不斷與學校及專業團體商討,了解他們對國教科的意見,並清楚知道反對人士的意見。他在考慮各方意見後,決定修決政策。

他表示,取消開展國教科的3年期限,而學校可自行決定是否開展國教科,及如何處理,是否獨立成科。他強調,香港是多元社會,希望社會人士給予空間予開辦國教科的學校。

梁振英表示,教育局會重新檢視國教科指引,尤其是涉及國民教育部分,他呼籲反對人士提出意見。他表示,國教科是經過10年的醞釀才推出的,而上屆政府在2011年宣布有關政策,而他的政策重點是房屋及貧窮等,而國教科並非他作為行政長官的政治任務。他希望在修改政策後,教育回歸教育,大家可回歸正常,結束絕食及罷課。

回應:
今天立法會選舉,人們不是問你去了投票未?而是談"取消國教科3年內推行期限",近日連續三天不同的地方,弟兄姊妹都談起此事,可見"國民的教育"比"立法会選舉"更熱。

職青面對職場壓力、學生要讀好書本、父母教師要教好孩子......。
為什么有這么多職青、學生、父母、教師不懼大熱天氣都要走出街反對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教些什么?
國民為什么要反對它的施行,在政府總部外大集會?
香港政府為什么要推行國民教育?
羣眾的心理是什么?
愛國並無不妥,背後的問題可想而知。
而羣眾在此次的表現是克制有節制,已具高度公民的表現。
我們要求什保證?50年不变?弟兄向我說:「50年不变你就滿足了嗎?」
那么只有主耶穌才能保證永恆的國度了。

全是恩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R_JZfpAVyY

當我相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AScuzIOn5U&feature=relmfu


並無要求怎樣禱告,最終是憑着WWJD:基督的心為心。

我們會否關心:"中俄警告:全球經濟危急!"/
2龍捲風連襲 紐約市驚魂 /
尼加拉瓜火山爆發 疏散3千人 /
雲南彝良地震已接受捐款超過7000萬元/....

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

新聞個案研究---輔導

http://news.sina.com.hk/news/3/1/1/2598971/1.html
【明報專訊】家窮的乖巧中四女生患有食物過敏的重症多年,不時因為敏感致皮膚出疹,生活備受困擾,.......少女於昨凌晨留下遺書跳樓自殺.......廣華覆診後稱被指「講假話」
死者前日下午到廣華覆診,回家後對家人說醫生質疑她「講假話」,更沒有開藥便着她離去,嚷着「下次唔睇呢個醫生」。
廣華醫院昨日回覆,前日替死者診治醫生具皮膚科專業,診症過程順利,病人沒有提及其他疑問,對吳女不幸離世致深切慰問。
據了解,現於廣華醫院輪候皮膚測試要等約一年半。
死者就讀的李求恩紀念中學,校長賴炳華昨向傳媒稱,死者昨早沒回校上課,向家人查問下得悉死訊,深感難過。校方表示吳女成績一般,相信尋死與學業無關,但過往未有申報食物敏感病歷。

回應:此新聞報導未必一定說明少女的自殺的原因,是關乎醫生對她的不信任。
但作為一個個案去對待,醫生除了學醫醫人外,亦是一位『輔導者』/被輔導者。
病人向醫生求疹,是需要安慰、了解、信任。
在彼此信任的關係上,說出來的話是出於愛心罷。
代入少女的角式,與醫生的角式。
醫生看見少女並無敏感的病徵。
而少女說敏感曾發病。(或者需要醫生紙休息)。
那麽作為一個醫者應如何處理?
或者並不是以一個不信任的態度對答。
或者說『既然己無病徵,可以暫無需吃藥』之類。
相信對無病徵,但曾發病的病人而言,亦要幫助而非指控。

2012年2月13日星期一

為購紀念鈔通宵排隊?

中銀發售紀念鈔網上拍賣叫價二千元
13.02.2012 19:30
中國銀行發售慶祝成立一百周年紀念鈔,首日發行一百一十萬張單鈔,每張售價一百五十元,引起排隊搶購潮。有人將購得的單鈔,放上內地及本港拍賣網,開價普遍超過一千元,更有叫價高達二千元。中銀奧海城二期分行,中午因為配額已滿截龍,有幾十名排隊人士不滿,在銀行內鼓譟,銀行被逼暫停服務,警員到場調停。銀行方面,在辦公時間過後,安排職員為排隊人士登記,明日下午再返回銀行購買紀念鈔。

中環中銀總行亦有幾百人排隊,部份人更是通宵等候。

回應:
路 12:34 因為,你們的財寶在那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

通宵排隊這件事,對排隊的人來說必定是一件極之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了。
此回應不是說,要對排隊的人的價值觀作出批評。我們皆知道基督徒的信仰不是建基在金錢的獲得,不用多說。
有人為所喜愛的事物排隊,例如買樓、購書、春運購票回鄉....。
年少時也曾在考試前才通宵讀書,也曾與三數同學通宵行花市。
反之以有人為所愛如此狂熱能夠通宵而以另一角度觀之。
我們可以為什么去狂熱?我們的心在那裡?
生命的價值在那裏?

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處理孕婦衝關

指點天下 - 王永平
處理孕婦衝關的建議 (2012年01月09日)


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宣布非本地孕婦衝急症室分娩的個案大幅上升,去年約1,700宗,比前年增加逾倍。他說會在3月底前,與私家醫院商討明年內地孕婦配額問題。
去年底特首上京述職時,已向溫家寶總理提出內地孕婦衝急症室的問題。後來中央宣布採取3項應對措施,包括協助港方調查涉及安排的中介公司、阻截出境,及將偷運孕婦的車輛「釘牌」。但要措施生效需要一段時期及內地執法部門的配合。在香港,入境處職員表示現時不少口岸沒有醫護人員駐守,單憑文職人員判斷孕婦情況有實際困難。
今年全港公、私營醫院會接收約3.5萬名內地孕婦(佔全港出生嬰兒總數38%)預約分娩,其中私院收3.1萬,而公院約3,400名。既然內地孕婦衝急症室的數目急升而情況不會在今年內有顯著改善,我認為政府應該把今年的公院配額減少一半,即把原來預留的1,700名配額轉交私院。這會即時減輕公院替內地孕婦分娩的壓力。同時,政府需考慮向衝急症室的內地孕婦徵收額外的懲罰性費用,例如十萬元。如需立法,我相信立法會會配合,盡快通過有關法案。
內地孕婦拼命來港產子的問題,已到了緊急關頭,不能再按正常程序處理。所以除了上述的緊急措施外,政府應該盡快宣布明年公營醫院停止接受內地孕婦來港分娩的政策,但父親是港人的個案除外。把「雙非」孕婦撇除於公營服務外,目的是確保港人分娩能夠獲得充分照顧。把內地孕婦分類,優待中港家庭,是合理合情的做法。假如這樣做需要立法,政府亦不應猶疑。

回應:有慈悲的朋友,同情國內同胞衝關。
亦有朋友,决定生兒育女,但因望著9条龍的產房,尚有幼兒園、小中大學、樓宇福利的排隊而生畏。
有人要加倍支付費用才能確保一个位。
我只能用一个比喩,某次在上海排隊買東西,但同胞卻不愛排隊。
若每人皆守規舉排隊,有人打『尖』不排隊,公平公正何在。
然而个个不排隊,我卻排隊,是我不對,要說『對不起』。

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

新聞 --論『前高官單位長漏水 擾鄰罪成 罰千七 』可作調解个案27 APR 2011



前屋宇署署長蔡宇略,因寓所漏水影響樓下鄰居多年,被鄰居向食環署投訴;他又未有按照食環署指示改善情況,昨被判不遵從《妨擾事故通知》罪成,罰款1,750元。蔡宇略表示要研究判詞,再決定是否上訴;又指

自己是專業工程師,有其專業道德下決定。受滲水影響住戶卻批評,精神長年受到困擾,認為法庭只判罰千多元是太輕。

蔡宇略在96年至99年出任屋宇署署長,99年遷入太子道西加多利大廈3樓,06年開始遭2樓住戶投訴,指其單位漏水,引致廚房的天花板長期滴水,惟多年來漏水問題未解決
直至去年3月,食環署向蔡發出通知書,要求他在21日內處理好漏水的問題。
但一個月後,漏水情況並未改善,蔡宇略被署方票控不遵從《妨擾事故通知》,昨於九龍城裁決法院被判罪成,判罰款1,750元。
案情指出,屋宇署及食環署聯合辦事處的職員,先後在蔡宇略的單位進行6次蓄水及色水測試,發現2樓單位滴水,來自蔡宇略單位的工人洗手間,而漏水頻率更多達每分鐘30滴。

裁判官指蔡態度合作

裁判官祁士偉接納專家證人的報告,認同蔡的單位為漏水源頭,而非辯方所指的4樓單位的裝修工程所致;

辯方雖然曾自行聘請承辦商進行測試,但由於沒有進行蓄水測試,認為辯方的報告欠完善。

辯方律師求情時表示,蔡宇略並非刻意違反署方的通知,只是相信其個人判斷及所聘請的專家意見,而致所做的修葺欠成效。

祁士偉同意被告有進行補救,包括更換了污水渠及增加廁所地台的防水物料,又停用工人廁所。

考慮到蔡宇略態度合作,只是修葺工作做得未夠妥善,故判處較輕的罰款。
蔡宇略繳交罰款後離開法院,他表示會與律師研究判詞內容,再決定會否作一步行動。被問到被法庭罰款1,750元,若再作上訴是否值得時,
蔡宇略說:「作為一個專業工程師,我哋有專業道德考慮,確定應該做咩嘢。」

飽受滴水問題困擾、居於蔡宇略樓下的2樓住戶,認為法庭判罰不算重,或考慮向他追討賠償。

該住戶稱,被滴水問題困擾多年,更需要以膠袋盛載漏水,「有時喺廚房都會被掉落嚟的膠袋打中,要去洗頭。」她更曾因積水而滑倒。

苦主考慮追討賠償戶主過去幾年花了幾千元裝鋼板及假天花,現時天花板的油漆剝落嚴重,至今仍未修葺好,部分外露的石屎仍在發霉 。她直斥蔡宇略沒有就事件道歉,又指他身為前屋宇署署長,「應該以身作則做好啲﹗」她稱過去曾多次與蔡宇略交涉,都不得要領,甚至提出出錢代為修葺,亦遭拒絕。


回應:此類爭執是常見的,其新聞价值可能是高官犯事。

然而為何拿此單新聞來談論呢?筆者發覺這CASE可以作調解个案。

前屋宇署署長蔡宇略為辯方:A

因寓所漏水影響樓下鄰居為控方: B。

所需調解的事件:解决寓所漏水的安排。

調解可追索在訢訟之前安排,若能夠在法庭裁决前調解,一般A和B也能和氣收塲。
A事主最初可能像冷氣機滴水事件,「怎會是我作的?」

現在,A作出修葺安排:
更換了污水渠及增加廁所地台的防水物料,又停用工人廁所。
(A被問到被法庭罰款1,750元,若再作上訴是否值得時,這是一條很好的問題(一个reality test))。
結果是被罰$1,750元;相信A方要承擔法庭的訟裁費、律師費用;名聲受到影响,花時間心力去應付訟裁的壓力。

而B的單位仍受影响。
精神受困多年,
1,750元是否能修葺至單位完善?
她直斥蔡宇略沒有就事件道歉,可能B只是要一個A的道歉。
又或真的需要為賠償過去幾年花了幾千元裝鋼板及假天花,現時天花板的油漆剝落。
並希望修葺至單位完善。

從以上看A 與 B 都双双失敗了。

那么最佳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教會牧者會說A 弟兄,B姊妹,我們先來作一個禱告先。

若我們双方放下自己,以愛來到上帝面前,有什么解决不了?


基督以十字架滅了冤仇,使兩下合而為一,與 神也與人和好了,親自作了和解。

2010年9月19日星期日

關於青少年問題

今早崇拜講者談一則關於青少年的調查

調查發現香港中年市民 對青年印象負面多於正面(報章)
發佈時間:2010/9/15
香港青年協會最新一項調查發現,社會人士對香港青少年整體能力缺乏信心,而且負面印象多於正面。

該項名為“社會人士眼中的青少年”的調查抽樣訪問了504名30至60歲的巿民,瞭解港人對青少年的觀感。當中超過三分之一受訪者表示,對年輕人的形象觀感負面;逾六成人表示不明白時下年輕人的想法,有八成半以上認為年輕一代被寵壞,而七成半指年輕人喜歡挑戰權威。

被訪者認為最嚴重的青少年問題為過分沉迷上網,占總數逾三分之二;其次為濫藥和吸毒,占四成九。

被訪者心目中青年人的品行評分只有“自信”一項合格,在十分滿分中平均給五點五分。其餘九項,包括“誠信”、“樂於助人”、“勤奮”、“公德心”、“守時”、“禮貌”、“尊重別人”、“自強不息”及“責任感”均在五分以下,即不合格。

雖然被訪者對年輕人改善香港的能力不具信心,但過半數人則欣賞新一代港人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其次受肯定的是創意能力,約占逾一成半;表示對青年人有正面印象的受訪者則認為年輕人有活力、勇於嘗試及有學識。

此外,青協早前的另一項調查中,受訪青年自評團隊合作及溝通能力較高,然而是次調查只有極少受訪者讚揚年輕人這兩方面能力。

青協督導主任魏美梅認為,調查反映上一代對新一代缺乏瞭解。兩代人在人生經歷與價值觀等方面有所差異,認為彼此應以尊重及互信的態度保持溝通。她提醒,社會人士對青少年的信任和重視對青少年的成長十分重要。

回應
青年人哪,那些地方低分,便多加注意,在各方面改善,時刻緊記“誠信”、“樂於助人”、“勤奮”、“公德心”、“守時”、“禮貌”、“尊重別人”、“自強不息”及“責任感"。
引用某講者的話:
要有目標、有理想與夢想。
處事要熱誠,愛惜自己與別人,把握在世的時機,善用資源,為將來作好打算。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簡約實例

百樣物品度日 美興起簡約主義 (報章)
(2010年09月10日)

衣食住行的各種必需品,範圍若縮減到只能擁有100樣,多少現代人能夠「活下去」?美國近年掀起只靠100種物品過日子的極簡風,身體力行的網絡女作家Tammy Strobel(圖)更因此走紅。

每天食、衣、住、行的必需品,加起來不能超過100樣,對許多女孩子來說尤其不容易,單是衣服、鞋子、首飾及手袋的數量就已很可觀,這樣的極簡生活主義看似難以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然而,不少網友紛紛加入「100種物品過生活」(Just 100 Things Got Me Thinking About My Consumption)的網站,願意接受挑戰,及分享自己的點滴心情。

現居波特蘭的博客Strobel,把她如何身體力行過極簡生活的過程詳細紀錄下來,透過個人網站,分享自己「由奢入儉」的轉變,獲得美國多份報章大幅報道,令她在今夏成為焦點人物。
31歲的Strobel原本在加州一家投資顧問公司任職經理,年薪約4萬美元(約31.2萬港元),但她發現自己活在一種「賺幾多使幾多」的模式裡,這令她萌生改變生活的念頭。
三年前,她與正在攻讀生理學博士的丈夫Logan Smith討論如何重新規劃生活重點,得出來的結論是要過簡單一點的生活,將挪出來的時間陪伴家人與朋友,還有做義工。
於是,Strobel開始清理物品,將日常生活必需品縮減到100樣之內,多出來的東西都捐給慈善機構,包括20多件搪瓷餐具及一輛私家車。

今年初,Strobel與Smith從加州搬到波特蘭。他們原本有2輛車,住的是有2個房間的單位,現在則有2輛單車,住在1房單位。客廳沒有電視,只有1張梳化、1張木枱及2張凳,兩人的婚紗照成為客廳牆上僅有的裝飾。
Strobel經報章報道後,瞬即成為紅人,不少網友覺得她這樣過生活「很cool」,爭相仿效。Strobel說,事實上,好的生活品質並不必靠購物花費來創造,她對於現在的生活覺得很快樂,所以將會繼續這樣生活下去。

回應:(星期六11/9/2010)
FC亦認為以捨棄代替加添,以簡單節約代替不需要的浪費,以管理託管代替佔有,以愛惜代替踐踏生命。

行善

研究:助人有助減壓 (報章)
(2010年09月10日)

助人確實為快樂之本,且可促進健康。

英國科學家指,當人們做了善事或幫鄰居修葺花園(右圖)、甚至助盲人過馬路,都會不自覺地產生愉悅感及正能量,及釋發怒氣及壓力。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向一組的男女進行研究,量度他們在做了好事後9日的壓力水平及情緒變化,心理學家David Lewis博士發現,很多人的壓力指數都明顯地下降。

若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容易引起血壓高、中風、心臟病及不育。該研究正好解釋了,為何很多大慈善家都是日理萬機的大忙人!

回應:
傳3:27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能幫助人而又能自幫者,能夠WIN WIN.
但基督的愛,不求報酬。

以行善減壓。
以行善為樂。並無不對。
行善若不求己的益處,更能体現"愛"。

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

讀後感--活在當下 -- 23 AUG 2010 香港經濟日報

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的查理斯.施瓦伯先生向效率專家艾維.利請教提高工作效率的良方 。

艾維.利帶來了一張白紙,說:「請你在這張紙上寫下你明天準備要做的六件最重要的事 。」

施瓦伯於是用了五分鐘寫下翌日準備要做的六件最重要的事。

艾維.利接著說:「現在請你用數字標明每件事的重要次序 。」

施瓦伯又花了五分鐘。

艾維.利說:「好了,請把這張紙放進口袋裏,明早上班後再拿出來,先做第一件最重要的事。不要管其他的事,只做好一件事,直至完成為止;

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做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直到你下班為止 。

「如果整天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緊,因為你正在處理眼前最重要的事。

請你每天都這樣做,日後如奏效,也叫你公司的人同樣地做。

每天只花十分鐘時間規劃好明天要做的事,然後專心地逐件事辦好它就成了 。」

一個月後,施瓦伯給艾維.利寫了一封感謝信。

信上說:「那是我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堂課。」

信內還附上了一張二十五萬美元的酬金支票。

五年之後,這個當年不為人知的小鋼鐵廠變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鋼鐵廠之一。

艾維.利建議的方法, 其實就是活在當下,專心做好眼前的事 ,做完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 � 李焯芬


(讀後感:今天同學給了我香港經濟日報的一篇時間的管理,我覺得這是一個工作以外重要的人生規劃工具

當人活著,無方向,無目標,便会迷失了,找不到人生的出路。一天一天的過了,至人生的終結才回望,便發覺白費一生。

我們要做最重要的事,亦有先後次序。

細看那些是「重要的事」,或許是自己認為重要的,當中會有盲點,把「重要的事」作為「不重要的事」,把「不重要的事」作為「重要的事」。

例如把「敬拜」、「家人友朋相處」、「休息 安靜 獨處」、「運動 飲食 健康」... 一些「人生支柱」列為「不重要的事」。

結果內心是一片空白、急燥、不安,言語無味,身体壞了,與人神疏離,活在自我的世界中,無神無人無愛,無義意,只有「自己成功/空洞」,不懂欣賞良晨美景,因心裏被佔據了。

以神首位與平衡的人生是重點。生活與工作也都要講求質素,不單止把它完成,要把一些輕微的細節做好,不掉下一顆配件,使生活在鬆散及因失衡而有隨時倒下的可能。

以下是一個笑話:某天某老板說他那件A事不重要,於是某人把它列為不重要事件,並先做重要的事,兩天後,某老板走來說A事做好了沒有,某人便多口問這件事緊急嗎?原來所有老板的事都是重要及緊急的事,不論他怎說,於是某人放下了自己的事不作,做一件A事。這是某人的盲點了。故同樣所有老頂爺的事都是重要及緊急的事。)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這是愛

8月4日,華裔移民基督徒關惠群與其他12位得獎人在白宮接受了奧巴馬頒發的2010年美國總統公民獎章,得以表彰他們無私的服務。公民獎創始於1969年,表揚為國家或國民從事無私服務的人士,是總統頒發的最高獎項之一。

奧巴馬稱讚獲獎的無名英雄們人道及無私的奉獻。他說,這個獎不是申請的,而是全國各界人士推薦的,「我們只有互相關照、提攜,才能共同邁步向前」。他強調這就是美國精神.....

關惠群表示,小時候村裏有一個教堂,父母是虔誠的基督徒。她父親是受西方教育的牙醫,母親是醫師。她曾經說過,自小有助人的觀念,是來自基督徒父母的教訓。
年幼時,她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受過極大的傷害。在這24年來,她默默活出愛與關懷,默默地接濟窮苦的人們。她用自己擔任半職公立學校遊樂場管理員的薪水,濟助數百名無家可歸者。

最初,關惠群默默地開車到處尋找那些躲在橋下、鐵路邊、甚至灌木叢中的無家可歸者,為他們免費提供食物。這些人大多是精神病患者、精神受打擊的退伍軍人、離家出走的青少年、濫用藥物者等。她從事這樣的服侍有15年之久。2006年9月,她在多方協助下籌足美金40,000元,她買了一輛有保溫設備的藍色小卡車,符合美國商業衞生標準去服侍人。

關惠群的善行並不止這些。在送飯時,她也去了解這些無家可歸者,嘗試用各種方式幫助他們。她幫助生了小孩的青少年搬入政府提供的住處。她幫助精神受打擊的退伍軍人與家人聯絡上。她也幫助一個無家可歸者買了一個打草機,並幫他介紹生意,終於使他自立。

(資料來源:基督徒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