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星期三

舊約聖經中救贖的意義


希伯來文救贖(yasa)意即從縛綁、受壓迫、束縛及操控中得釋放而來的自由及空閒。也可以指從危險、困貧、敵人手中拯救出來。

我們可從另一角度,以舊約聖經看救贖的意義:

亞當夏娃犯罪墮落離開樂園前,上帝給他們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這是人犯罪後神給人的第一個恩典。 上帝的看顧與護佑或被看為回歸整全性(wholeness),又或是朝向一個在世之外及之上的純粹屬靈秩序的回歸,那是一個回歸終末論。

- 挪亞方舟中看到,由於世界的罪達到極點,上帝使挪亞一家及地球的物種脫離洪水的災害得著拯救,以虹立約顯明了救恩。

- 而以色列被拯救得釋放出埃及進迦南,解決了以色列人的困境。

- 利末記談到贖罪祭,人的罪可以透過祭司獻上祭物,以恢復人神的關係。

- 而通往上帝的途徑,如透過會幕、約櫃與至聖所,表明了神與人立約與同在,被看為上帝的恩典與随時的救拯。

- 上帝的同在,與其爭戰的得勝,脫離仇敵的欺壓,也成了救恩的部份(出14:13)。而個人從苦難中被上帝解脫出來的救恩描述,在詩篇中常看到如(詩40) , 詩人明白到因罪使人離開上帝,獻祭也不及悔罪與以心靈誠實的歸向(詩40:6,12; 詩51:12) ,上帝的救恩是與敬畏他的人相近的(詩85:9) 。

- 申命記中記載了遵主命必蒙福祉、違逆主言必受重禍(申28),是申命記派的主題。分別顯示了聽從上帝的話,謹守誡命,福(恩典)便臨到;相反,咒詛便臨到。

- 又如士師記的敍事含有「罪---懲罰---拯救」的模式框架,

- 而「書士撒王」所記的以色列各階段都有共同模式:「以色列人犯罪,落在審判中,但當他們回轉,向耶和華呼求,就得救,悔改歸向耶和華是申命記至列王紀的中心思想」

- 而彌賽亞異像的重點是,神會親自帶來人們所盼望的公義和平歲月,而「彌賽亞」是成為神心意的工具。彌賽亞的使命與神是拯救百姓的君王的信念密不可分。

- 上主向先知說話,指出以色列人的罪孽,宣告上帝審判的來臨,藉亞述及巴比倫的手懲治他們,使他們被虜放逐異鄉;並宣告心靈更生比一切禮儀祭祀更重要。而彌賽亞(希伯來的譯音,即” 受膏者” ,希臘文譯作基督) 將要來,衪會潔淨以色列民,將上主的角度帶到人間。成了以色列人的新希望。

- 從約伯記看到反常的人生哲學,人現世的一些苦難是無法解釋,也無法解脫,只有上帝再一次在生命中顯示衪自己時,人才得到安慰。從傳道書看無常的人生,傳道者盡一切努力去尋找人生的意義,甚或出路都是虛空,而最終亦總結勸勉世人敬畏神。

小結:救贖的目的是恢復世界與神原來的關係,恢復世界原來的美好。所以救贖的工作主要涉及如何叫人從悖逆神、仇恨神改變過來,人得救後的主要生活態度就是敬拜神,委身神。當人與神恢復了正常關係,隨著而來人要與人恢復正常關係,除滅仇恨、創造和平。 同時,看到整個舊約歷史,以色列人既不能守律法以除去罪,而上帝另立新約, 此約便是耶穌基督普世的救恩。

 「救恩的經世性」是「上帝在歷史中安排人類得救的方式」。[i] 


[i]麥格夫(Alister E. McGrain) 蔡錦圖譯。《基督教神學淺析》基道。2005p.10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