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星期二

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

申 31:6 「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害怕,也不要畏懼他們,因為耶和華─你的神和你同去。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保羅·田立克- (PAUL TILLICH. 1886-1965)在「生之勇氣」論到「憂慮」(Anxiety)及如何克服憂慮焦慮。
他認為「憂慮」遠比「恐懼」嚴重,恐懼失業、失戀、患病、鬼,這些都可以克服,憂慮卻是沒有對像,因此,無法「客體化」對付,以致失去「生之勇氣」。
憂慮分為:命運與死亡的憂慮、「空虛」與無意義的憂慮是失落了一種終極的關懷(Ultimate Concern)、罪惡感與受譴定罪自我良心譴責的憂慮。
在這三種憂慮,若有其中之一,就會逼使人的精神生活崩潰,造成精神生活的致命傷。

歷代哲學家提出各樣勇氣,似乎無法解決人類深層焦懼的問題。
對付這致命威力的唯一方法是「生之勇氣」,是絕對的信仰勇氣,是根源於一切「實有之根基」(Ground of Being)。實存與勇氣(Being and Courage)「生之勇氣」是一種倫理上的行動,由此排除一切違害自我肯定的因素,而肯定他自身的實存(being)。「勇氣」是對個人對自身的本質,自身內在目標的肯定。勇敢的人必能將自己「高尚的理想及德性的目標」付諸實際行動。勇氣是一種心智的力量,能克服達到至善前的一切威脅。根據多瑪斯的看法;完美的勇氣是一種聖靈的恩賜,我們心智的自然力量,藉著聖靈,得以昇華到一種超自然的完美。勇氣提供安慰、耐心與經驗,因此它與信仰和盼望是不可分開的...。

『田立克提出一種源自超越的存有,就是一切存有的根源或存有自身(being-itself),當我們這有限的存有的根源接納,我們就可以擺脫空無,「維護個人的自我肯定,無限地延續一個人的有限性」。我們願意被接納,是生存一種最大的勇氣,因為我們對存有的根源,也就是上帝,有一種絕對的信仰。』

參:二+世紀神學選讀
(後記:14-15 May晚 選讀道的三重面相,及第9章变中常住的道。
聽了30JAN2011一個講道,內容又有田氏:
大學每年都舉行浸信會日,邀請附近的浸信會信徒參與講座。一次,他們邀請了著名學者田立克(Paul Tillich)來講論,田氏於是引經據典否定耶穌的復活,並接受會眾發問。席間一位黑人牧師一邊跟田立克說,一邊吃蘋果。最後他問田立克知否他剛才所吃的蘋果是甜還是苦呢?田立克只好回答說他沒有嚐過那蘋果,又怎能說出它的味道來。黑人牧師反問他既然沒有嚐過耶穌的滋味,又怎能曉得耶穌。席間掌聲雷動。田立克惟有啞口無聲悄然下台。唯有當我們有親身的見證,別人才想得享同樣的體驗,才會接受救恩。)

1 則留言:

  1. 最后的小故事先不说真实与否,当从故事的逻辑来看就已经令人难以苟同了。黑人牧师的逻辑简直就是一种偷天换屎的逻辑他尝过苹果是没错,但这能代表他尝过耶稣?他怎么确定他尝的是耶稣而田立克尝的就不是耶稣?这个故事反而体现出田立克的谦卑,而显得黑人牧师的狂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