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牧養與事奉」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牧養與事奉」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8日星期二

鎮靜的叉魚手

   在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所著的「白鯨記」一書中,有個動亂的場面,捕鯨船迎風破浪,在海面上急駛,要追捕那條大白鯨。水手們個個使盡全身之力,肌肉緊繃,所有人都把注意力和精力貫注在這件工作上。這是宇宙間的善惡交戰,狂亂的大海和這只魔鬼般的海獸,對上了義憤填膺的哈伯船長。然而,在這艘船上有一個人什麽事也沒作,沒有搖獎,沒有流汗,也沒有大吼大叫,在一片咒駡與波浪的拍打聲中,他顯得有些缺乏精力。這個人就是叉魚手,安靜、鎮定、等待著。然後書上這樣寫:「為了確保衝刺的最大效果,世界頂尖的叉魚手必須從無所事事中站出來,而不是從辛勤勞碌中起身。」

  梅爾維爾的句子正好可以呼應詩篇作者所寫的:「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IO)和以賽亞所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三十15

返璞归真 的牧养艺术》p.18

以上想 到 ,主耶穌  在風暴中睡覺。

2011年7月9日星期六

團契的成長

曾上一个課堂,內中討論「團契的成長」,經過長久的歲月,比如20、30年或更長的時間,人事的变遷,組員也經歷很大的变化,它好像人一樣可以經歷生老(病)死。

有一个个案,某教會一个團契,經歷了人事变化,如組員升團、外嫁、搬遷,忙碌,未有新組員加入,比如20人的團減至數名組員,有見及此,會想辦法招新組員,但組員無法持久留於團內,最後給予團契一个時間,若於這時間內沒有足夠人數,團契便宣告解散。而該些組員為導師級,各有所長,他們組班教學,最後學員成了組員,團契得以繼續成長。

有一些个案,團契確解散了。

團契本身,各組員有共同使命、目標方向。
可能是外展,傳福音、關顧的。
有以內聚為方向的。
有以成長為目標的。

團契與教会成長是互動的

目標是人數增長,質與量同步。

怎能量化教會或團契成長?
或者由教牧同工定下指標。
人數是其中一个指標。亦受教眾年歲分佈影响。
崇拜聚會出席率?奉獻多少?擘餅人數?浸禮人數?團契人數?祈禱會人數?主日學人數?神學生人數?某些項目....

教眾立志的項目。可能他們比上年的立志更大,並完成所立志的。

聽一个講道得知某教會對会眾靈修作了一个統計,結果是比牧者想像的少,這个計劃若下年再用,當中的变化亦可量化。

其他。
(有什么不能量化的?)

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

首要的事奉

首要的事奉(附加)
Dr. Howard Hendricks說了一句:“The first word and the last word in ministry is relationship.”(“關係”是事奉中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關鍵)(附加:信徒自己與上帝、各人一同與上帝)、同工與同工,同工與執事,同工與會眾,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往往是最重要的,關係不好,人會被絆倒,牧者心力交瘁,無心事奉,肯定教會不但不能增長,且會有負增長。但如何才可以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人與神之關係是必須強化的關鍵。不住的禱告,認定”關係”是優先的。「耶穌設一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 (路十八:1)

蘇穎智主領了「教會牧養」講座,與同工分享經驗及心得:「教會增長」沒有捷徑,要經過掙扎和不斷順服主經歷主,且要警醒、謙卑、禱告,與主同行。
( 具體、有信心地不斷禱告/以大使命為依歸/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健康教會的牧師和同工的角色與互動
「健康教會」的特質。從牧者到同工團隊之間的互動的三大方面。
1. 傳道人、牧者生命式的事奉的榜樣/長期委身
如果教會僱了傳道人只是按照執事會編訂的日程表上班下班,就只是一位僱工。教会不要僱工的牧人來教會服事,當牧人成為了僱工時,就不能成為弟兄姊妹的榜樣。帶領教會的牧者需要有生命式的事奉,他的生活方式是每天24小時都在服事的人生,不但是在教會事奉,在自己的家庭也事奉,也帶領自己的妻子兒女們全家一起服事,他的家應該是常常開放的。

2. 牧師、執事互相配搭
很多教會牧師要聽命執事會,或者是牧師與執事會之間有意見不合、缺乏溝通等問題。執事配合傳道人、牧師一起去同工,他們是一個團隊,互相配搭服事,關係緊密,查經在一起,服事在一起,不存在代溝或者鴻溝。

小組委員的重要性是教會實際運作的中心力量:除了有牧師、執事做決策和領導之外,還有小組委員落實把計劃實行,這種互動可確保各項事工運作有效率。「開執事會,如果沒有小組委員預先做好計劃的話,這個執事會又長又臭。除非他們已經有很周詳的計劃,我們很清楚他們想做什麼、如何做、預算如何,詳細的東西知道了,執事會很快就通過了」。

3.「會眾的同意和支持」(congregation approved/ endorsed)
會眾不但要同意和支持,也應該一起投入行動,而鼓勵會眾投入行動的首要條件是培養他們對教會的主人意識(ownership)。牧者和同工團隊必須要把異象傳遞清晰,讓教會的異象變成每個會眾的異象,大家才能同心協力達到目標。

健康教會的8個特質
1. 持守信仰/高舉神的話
絕對的真理不能夠有半點的妥協。09年香港曾經因為《家庭暴力保護條例》修訂案而鬧得滿城風雨。牧者在公開反對將同性同居伴侶納入家暴條例的保護中,引來了社會上部分人的激烈反應,甚至用粗言穢語來辱罵他,又被扣上「基督教極右派」的帽子。實際上教會並不是要排斥或反對同性戀者本身,只是不願意縱容罪惡。而且,教會同工當中有前同性戀者,也有曾經入獄的、吸毒的、黑社會的,教會同樣地包容他們。
對於絕對的真理,教會絕對不能妥協。在持守信仰保時,教會必須要有開放的態度和彈性。教會是要增長的。

2. 少開會多事奉
無論教會有多大,行政組織一定要盡量簡單。教會每月會議,每一次兩個小時之內結束,後半個小時更是禱告會。「溝通、坦誠、信任」就是開會流暢的秘訣。

3.整全的關顧,有關活動的事工安排得井井有條
對於「整全的關顧」教牧同工不要只是想著自己的需要,要更多去發現教會的缺口,每一個年齡層的缺口。牧者剛剛來港事奉的時候,教會沒有育嬰的事奉,很多有孩子的弟兄姊妹都不能來參加聚會了,便盡辦法去加強這方面的服事,希望教會能夠成為一個小孩子喜歡來、青少年喜歡來、長者也喜歡來的地方。

例如:《育嬰服務》---起初訓練了幾個媽媽來看小孩,早堂有幾個媽媽來看孩子,她們去參加中堂禮拜的時候,就有參加早堂禮拜的媽媽來替更。自從有幾個人開始育嬰的服事之後,幼兒的數目就不斷增加了,也就代表來參加聚會的父母也不斷增加。「現在一家之主不是父母了,而是小孩子。孩子喜歡去的地方,父母就跟著去;孩子不喜歡去的地方,父母就不去。」
「過去我去過一些主日學,什麼年齡的孩子們都混在一起,這樣的主日學肯定不能吸引小朋友留下來的。小孩子一定要看到同年齡的人在一起,玩得很高興的話,下次他們也很願意再來。」起初牧者的兒女和執事們的兒女組成的小組,恩福堂的兒童事工就這麼開始了,沒有想到它從十幾人、幾十人、幾百人增長到現在的1,500多人。
恩福堂的長青團契(長者事工)也是一個奇蹟,從最初50人增長到現在超過900人,平均年齡是70多歲。長青團契是「教會裡面很大的動力」,因為他們做義工最多、探訪最多、去禱告會最多、洗禮最多;每個星期1萬多份的禮拜程序表都是他們來疊摺的。
「整全,所以整個教會每一個範圍都要去看,不能只是看一個部分。就好像一條一條的鎖鏈,到底它有多少力量,不是看它最強的那一環有多少力量,而是看它最弱的那一環有多少力量的。」

4. 專才領導,事工專業化以至教會發展
關於事工專業化,牧者的角色是一位屬靈領袖,而教會每一個部分的實際運作卻是需要專門的委員來執行的。牧者並不需要參與到教會的每一件事情上,只要給委員們屬靈的原則,為他們禱告,為他們打氣,讓他們不受到其他人的干擾,無後顧之憂地去做自己範圍內該做的事情。
「傳道人不要做不務正業的東西,建築不是我的正業,建堂不是我的正業,我要給那些專業的人去做。但是有的涉及到大家都有分的事情,他們會問我們。我們給出意見之後,就放手他們去做。」

5. 全人傳道、人人皆兵/全面的發展:老、中、青、少、幼、單親等
教會必須要「全人傳道、人人皆兵」,傳福音並不只是屬於傳道人的工作。每位弟兄姊妹在受洗之前都要接受栽培,其中包括福音佈道及查經課程。首先是一針見血的福音性查經,第二是價值觀重整,旨在把世俗的價值觀轉化為符合聖經的價值觀,無論是在工作觀、婚姻觀、死亡觀等。然後每個人也要寫下自己的得救見證,並約見傳道人單獨面談,當傳道人認為他已經信得清楚、有重生的把握的時候,才讓他們接受洗禮。因此恩福堂的弟兄姊妹在初信的時候,已經開始帶人來教會,開始傳福音了。
(也鼓勵弟兄姊妹受洗後即參加三福禱伴之事奉及詩班或招待之事奉;受洗後第二年則可參加三福或栽培員之訓練;受洗後第三年,有帶查經恩賜者甚至可參與儲備組長之訓練,預備自己做查經或關顧組長。)


一個有趣的觀察,「初信者比老基督徒在傳福音上更加有效,因為老基督徒的生活圈子裡面都是基督徒,反而初信者更多接觸到未信主的人,未信主的人看到初信者身上的變化就感到很驚訝,於是很有吸引力,很想跟著來教會聽聽……因此我們要把握初信者在初信的時候生命的轉變,吸引很多人來聽道。」

6. 觸覺要敏銳,迎合需要——外展工作
教會必須要敏銳於周圍社區的需要,並以外展工作來服事社區,最終達到傳福音之效。例如:恩福堂最近趁著聖誕節和新年期間,連續幾天在附近的公共屋村為低收入的家庭提供免費的盤菜宴,一共開了300桌。每一桌有12個人,其中有2至4位是恩福堂的弟兄姊妹。大家一邊吃飯的時候,就有機會向未信主的人傳福音,有興趣來教會的人可以立刻留下聯繫方式,以便教會日後跟進。由於恩福堂過去也曾經服事這個社區,比如在中秋節的時候派月餅、聖誕節的時候派禮物和寒衣,平日也有開辦學生補習班,所以這次來參加盤菜宴的人當中,很多都已經接觸過恩福堂,並且有興趣來教會。一晚盤菜宴,就有100多人回應,這個回應率可算是蠻高的。

「我們的教會有沒有留意到社區這些特別的需要呢?有沒有想過我們要主動一點,不是等他們來,而是我們要去社區當中。如果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人們就會對教會有很好的印象,他們也會很自然地帶人來了。」

7. 小組關顧
弟兄姊妹有密切的相交生活、埋身的關顧,「埋身」的牧養及小組關顧:這是緊閉後門的關鍵。
(病人親屬關顧)

8.敬拜更新
有生命的、活潑的敬拜
(1) 生活化的講壇信息,但卻是建立在釋經講道基礎上!
(2) 活潑的敬拜:每次崇拜均先有15至20分鐘不間斷,有主題信息,現代配合古典串起來的詩歌;以樂隊,偶然會以管絃樂隊配合敬拜。詩歌與講壇亦會互相配合。



來源撮錄自基督日報的「蘇穎智牧師灣區分享教會牧養心得( 2011年01月13日)」/
http://www.gospelherald.com.hk/news/gen_1866.htm
+關於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
http://www.yanfook.org.hk/tc/aboutYF.jsp#2
+恩福成績表
http://www.gospelherald.com.hk/news/gen_1023.htm

"另一方面,我們近幾年聘請了健關部同工,對病人的關顧加強了很多。康體事工的建立也是我們另一個強項。而我們的敬拜,大部份參與的弟兄姊妹都覺得舒服、投入和有吸引力。另外,我們的小組生活亦是較強的地方。至於主日學及信徒教育,我們開辦了聖經學院也是我們較強的地方。

還有一個強項是我們的行政管理。我很高興自從行政主任來了之後,我們的傳道人可以無後顧之憂。我們整個幹事隊工超過50人,分擔一切行政方面的工作,因此傳道人不用放太多時間在行政上。他們可以專心做傳福音、門徒訓練、教導及講道等工作。〞"